交通肇事逃逸的如何認定
交通肇事逃逸的五個關鍵知識點
一、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
交通肇事逃逸指的是司機在發生交通事故后擅自離開現場。這樣做會讓事故造成的責任無法查清。司機的目的是為了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。這種行為會帶來三種責任:民事責任、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。
最高人民法院對此有專門解釋。根據相關法律條文,構成交通肇事逃逸需要滿足兩個條件。第一是事故本身已經構成犯罪。第二是司機逃離現場的目的是逃避法律責任。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成立。
二、構成犯罪的事故類型
根據司法解釋,有八種事故情形會構成犯罪。這些情形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:造成嚴重后果和司機負主要責任。
第一種情形是造成一人死亡或三人以上重傷。司機需要承擔全部或主要責任。第二種是造成三人以上死亡且責任對等。第三種是財產損失超過三十萬元且無力賠償。這種情況同樣需要司機負主要責任。
三、危險駕駛的特殊情形
第四到第八種情形涉及危險駕駛行為。這些行為本身具有高度危險性。比如酒后駕車或吸毒后駕車,導致一人以上重傷。司機需要負全部或主要責任。
無證駕駛造成重傷也屬于這種情況。還包括駕駛存在安全隱患的車輛。例如剎車失靈的車、沒有牌照的車或報廢車輛。嚴重超載導致重傷同樣構成犯罪。
四、責任認定的關鍵因素
判定是否構成逃逸需要關注三個要點。首先是事故本身是否達到犯罪標準。這需要對照司法解釋列出的八種情形。其次是司機是否存在逃避責任的主觀故意。最后是客觀上實施了逃離現場的行為。
責任劃分直接影響定性。比如在財產損失情形中,三十萬元賠償能力是關鍵分界線。如果司機有能力賠償則不構成犯罪。無力賠償才會觸發刑事責任。
五、逃逸行為的法律后果
肇事逃逸會加重處罰。普通交通肇事罪的刑期是三年以下。如果存在逃逸情節,刑期將提升到三到七年。逃逸致人死亡的刑期更重,可能面臨七年以上徒刑。
除了刑事責任,逃逸者還要承擔民事賠償。由于逃逸行為,保險公司可能拒絕理賠。行政方面會吊銷駕照且終身禁駕。這些后果都比普通事故嚴重得多。
需要特別注意兩種特殊情況。第一種是送醫后逃逸。如果司機先救人再逃跑,仍可能被認定逃逸。第二種是自以為無責的逃逸。即便司機認為事故與自己無關,擅自離開也構成違法。
法律對逃逸行為的認定非常嚴格。司機在事故發生后應當立即采取三個步驟:保護現場、救助傷員、報警處理。任何擅自離開的行為都存在法律風險。即使需要送醫治療,也要及時通知交警部門。